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开展“聚焦项目比质量,争先进位比赶超”活动,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有力推进美丽莆田建设。一季度,GDP实现630.14亿元,增长8.3%,较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6%、8.7%、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居全省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居全省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6.4%,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5%,居全省第8位,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居全省第8位。总体上,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稳中有进,基本实现“开门红”。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平台经济快速壮大。立足特色产业优势,采取“优势产业+平台”新模式,推动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应用、跨界整合,促进产业互联网化、多元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发展。至目前,全市34家平台已累计实现交易额586.44亿元,累计开票额126.13亿元,累计税收9600万元。其中,今年以来新增交易额82.39亿元,开票额44.73亿元,税收1400万元。特别是,智慧能源、物泊物流无车承运、妈祖智慧健康城、中电(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房购等平台,发展壮大迅速,正逐步成为莆田新业态新动能的“造风者”。
(二)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20.8%,分别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8个、11.9个百分点。二是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六大制造业产业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达到88.2%。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HDT、元生智汇等产能释放的带动下,实现31.2%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市工业增长新动力;高端装备产业在上海电气等带动下、化工新材料产业在华锦实业和永荣CPL等带动下,分别增长21.9%和13.2%;传统产业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保持在12%以上较快增长。
(三)服务业稳步回升但基础不牢固。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自去年9月份以来,呈回升态势,但较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分别低了2个、0.3个百分点,环比1-2月也回落了2.3个百分点,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积极的因素主要有: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新业态迅猛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电商行业等分别增长3.3倍、74%和21.8%。住宿餐饮业、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均由2018年全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不足的因素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回落了1.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同比回落8.2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由去年同期增长7.3%转为下降1.1%。
(四)项目投资持续增强。持续优化“五个一批”项目考评机制,鼓励多上好项目、快上大项目,推动项目滚动接续发展。至3月底,全市投资亿元以上的“五个一批”入库项目有2432个,总投资21228亿元。今年以来新增项目共478个,总投资3688亿元,其中,签约项目新增150个,总投资1015亿元;开工项目新增83个,总投资450亿元;投产项目新增90个,总投资332亿元。全省 “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中,我市1-2月和一季度均位列全省第3名;城厢区1-2月位列全省县(市、区)第7名。500个市重点项目累计投资342.5亿元,占年计划的29.5%,超序时4.5个百分点。创世纪超算中心、永荣石化己内酰胺、福厦客专、妈祖国际健康城等96个项目完成投资均超亿元。项目开竣工如期实现,安特半导体芯片等35个项目如期开工,四君子古典家具产业园、武夷木兰都三期等3个项目提前实现开工;圣泉服装城、百利鑫易拉罐等10个如期竣工。
(五)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出台“两节”期间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的政策文件,强化一把手招商,落实招商责任制,配强工作队伍,开展多场招商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对接83个项目,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平台经济等10个领域,计划总投资约1558.24亿元。其中,华峰绿色纤维工业园、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3个项目实现落地,计划总投资528.35亿元;谷夫科技燃料电池、金刚石环线切割等13个项目实现签约,计划总投资103.5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下行压力加大。全市规上企业停减产面达到27.5%,作为工业经济晴雨表的工业用电量今年以来持续负增长。华佳彩、云度新能源汽车等部分企业产能未有效释放。二是项目投资增长乏力。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2.7%,其中项目投资下降0.7%,为近年来新低。部分行业、领域投资回落较大,其中,工业投资由去年同期的增长6.4%转为下降15.4%,交通、能源、水利、农林牧渔业投资分别下降0.1%、43.7%、27.4%、22.1%。三是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在减税降费力度范围加大、新税源点匮乏、一次性收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下,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处于低位增长,增幅全省靠后。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亿龙头成长计划、千亿集群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嫁接个性化定制、众筹众包等创新模式,拓展新兴市场,提升附加值。推进鞋服产业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开展工业互联网、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试点;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产业推动华峰新材料、华锦实业一期、永荣CPL一期、佳通轮胎智能化改造等一批企业实现达产;电子信息产业做强做大华佳彩、砷化镓、钜能HDT、元生智汇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手机配件产业园、合力泰显示膜组等项目建设,铸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产业链条;医疗健康产业加快打造妈祖健康城,引进行业龙头和高端人才,创建两岸医疗合作先行区。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积极对接省上平台经济政策,力争我市成为全省平台经济集聚示范区。推行“优势产业+平台”新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扶持壮大众协联、智慧能源、56无车承运、药械网、找银网等一批平台做大做强,有效服务实体企业降成本、促转型。二是培育壮大港口物流业。发挥湄洲湾港口优势,以资源性大宗货物为重点,着力扩展煤炭、矿石、木材、天然气、农产品、粮食、饲料等集散中转产品,全力打造区域性散货集散中心。推进莆田港口与互联网结合,打造平台集中汇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落实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六大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园区成立运营公司,提高园区亩产综合效益。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以“五个一批”项目推进为抓手,抓好签约、开工、投产等重点环节,促进项目投资攻坚有力。一是抓好招商工作。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坚持“一把手”招商、产业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委托招商等多形式并举,重点促进合力泰、中电海西软件园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二是抓好项目开竣工。继续开展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二季度重点推进城厢溢通环保车用尿素生产项目、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二期、北岸悦海壹号大酒店、仙游石鼓山片区改造等18个项目实现开工,仙游天海石油行业配套产业基地、香格里拉酒店及配套设施、仙游垃圾焚烧发电厂等17个项目竣工(含部分建成)。三是抓好工程包建设。将推进工程包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围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梳理、策划一批工程包。
(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证照分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二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国有资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居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五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实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全力以赴保护好湄洲岛。
(五)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开展非法集资案件攻坚行动、互联网领域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做好各类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排查,重点防控风险大户劣变,坚决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下。二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百工程”,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进“精准扶贫莆商再行动”活动,深入开展“破壳消薄”行动,实现再脱贫9个贫困村、8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全覆盖。三是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两溪”流域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内河沿线截污、农村污水治理及畜禽养殖整治,提高5条省控不达标小流域水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