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莆田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莆田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9-10 17:10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点击数: 字号: T | T

莆发改〔2021240

 

 

 

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管委会)发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按照上级部署,我们研究制定了《莆田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已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

 

莆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莆田市自然资源局

                                202192

 

 

莆田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实施方案(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全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的通知》(闽发改农业〔2021199号),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木兰溪、保护好湄洲岛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的原则,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莆田实践,实施双轮驱动,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谱写新时代美丽莆田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二、主要目标

(一)近期目标

着重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531万立方米,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万亩,水土流失率控制在7%以内;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保持稳定;完善自然保护地布局,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二)中长期目标

全市森林、湿地与河湖、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完成省下达指标,森林蓄积量达到1629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保持稳定,湿地保护率完成省下达指标;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万亩,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5%以内;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全面提升,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省下达指标;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三、重点任务

(一)构筑山地丘陵生态安全屏障

1.水保生态治理工程。合理划定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造林绿化,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强化重点生态区位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功能。持续开展水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保生态村建设等,加强封山育林及陡坡地开垦管理。

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林业局

2.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开展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通过削坡减荷、废渣清运、截水拦渣、土地复垦、生态绿化等工程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改善提升废弃矿区整体生态功能。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林业局

专栏1  山地丘陵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工程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开展秀屿区水土流失治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万亩。(市推进单位:市水利局)

2绿满莆田造林绿化工程: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退耕还果还林、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等六大工程。推进家庭林场、合作化林场建设。统筹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531万立方米(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

(二)构建海岸线生态保育带

1.海湾河口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开展退围还海还滩、岸线岸滩修复、河口海湾生态修复、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整治修复,推进侵蚀岸线修复,加强重要河口生态保护修复,强化过度捕捞和非法养殖整治,防治赤潮等海洋灾害,恢复退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改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围绕滨海湿地、岸滩、海湾、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实施银色海滩岸滩整治和生态海岛保护修复等工程,恢复海岸带、湿地对污染物的截留、净化功能。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整治清理海岸沿线海漂垃圾,多举措防止海域生活和生产垃圾入海。开展入海沟渠漂浮物等陆源垃圾入海管控及海上船舶、海水养殖等海上垃圾防治,建立海漂垃圾整治长效机制。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

2.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健全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布局,丰富造林树种,拓展造林空间,加宽加长加厚沿海基干林带,及时开展老林带更新修复,进一步推进实施低效针叶林等林分改造,全面提升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大力推进纵深防护林建设,通过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套种混交等森林经营措施,培育多树种、复层、异龄混交林。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区位和生态脆弱区林地,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构建防御能力更加强大、功能更加完备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

3.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在我市重要海湾河口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对现存生境退化的红树林进行抚育,开展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优化调整。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评估确定红树林适宜恢复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开展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坚持宜林尽林,实施红树林营造,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改善和提高红树林质量,扩大红树林面积,增强红树林抵御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生态环境局

4.海洋防灾减灾工程

1)海堤除险加固及生态化改造。持续开展海堤除险加固,优化提升海岸带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实施海堤生态化建设,通过在海堤护岸外侧采用修建斜坡式人工块体的方式,结合堤前潮间带重构、堤身生态化改造和堤后生态缓冲带建设等措施,优化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减灾功能和海岸防护工程的生态功能。

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自然资源局

2)海洋综合感知通信网建设工程。瞄准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在我市重点海域优化布局海洋潮位站、浮标站等观(监)测系统和海上观(监)测平台等设施建设,配合省海洋观测预报技术单位推进相关观(监)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提升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赤潮监测预警平台,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和处置,加强海气通量观测,在重点海域开展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气象监测。拓展遥感、通信卫星在海洋的应用,推广船载卫星通讯系统,增强对海上活动的动态监管能力。

牵头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莆田海事局、市气象局

3)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整合各涉海部门和行业数据资源,促进海洋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深化卫星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示范应用,加快实施宽带入海,实施船载卫星通讯试点工作,推广应用海洋渔船海洋宽带设备和天通卫星终端。实施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为全市大中型海洋渔船配备安装插卡式AIS”终端,完善渔港和渔排集中区视频监控系统,支持湄洲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预警系统项目建设,提升智慧化应用水平,为海洋防灾减灾、生态资源监测等提供有力支撑。

牵头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莆田海事局、市气象局

专栏2  海岸线生态保育带重点工程

1.重要海湾河口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范围涉及涵江、荔城、秀屿等县(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珊瑚礁生态系统改善、岸线岸滩修复、海洋资源恢复等方面。(市推进单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海洋渔业局)

2.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沿海防护林10万亩,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0%以上。(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

3.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营造红树林990亩,抚育和提质改造现有红树林1400亩。(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自然资源局)

4.海堤除险加固及生态化改造。项目范围涉及仙游、荔城、城厢、秀屿等县(区),海堤除险加固及生态化改造82公里。(市推进单位:市水利局)

5.海洋综合感知通信网建设工程。在沿海重要海湾优化布局海洋观(监)测网,优化整合、新增建设一批海洋潮位站、岸基雷达、浮标、海床基观(监)测系统和海上观(监)测平台等。(市推进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气象局)

6.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打造海洋生态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形成融合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生态、渔业等的海洋大数据体系。(市推进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生态环境局)

(三)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1.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突出多规协调功能,确保自然保护地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不被侵占。遵循以宜定地原则,优先设定生态屏障用地。实施戴云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的巡护交通体系和突发灾害警示防护体系建设。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装备,完善和提升自然保护地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的管理及建设水平。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标识系统的建设,形成边界清晰、差别化管控格局。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

2.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陆海统筹,从综合管护和工程修复入手,开展受损或功能退化的重要湿地、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促进现有湿地良性有序发展。探索开展小微湿地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湿地申报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湿地建立湿地公园。保护重要滨海湿地。建设宣教基地,开展景观改造、提升湿地公园建设质量。加强湿地监测评价,配合建设三级湿地监测评价体系,依托湿地名录等开展专业湿地监测,形成快速、高效、科学的湿地监测评价网络。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水利局、自然资源局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采取改善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条件、连通生态廊道等措施,扩大栖息地范围。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升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人工繁育,开展野外回归,促进野外种群增长。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预警能力和治理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河湖水生生物的调查、监测、评估,加强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严格落实休禁渔制度,促进特有珍稀物种如中国鲎、杂色鲍、西施舌、长毛对虾等种群恢复。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建设,实施抢救性保护。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专栏3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木兰溪省级保护区,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生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自然教育基地、景观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研监测、植被修复等工作。(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生态环境局)

2.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改造提升,重点对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开展保护和修复,完成省下达任务。(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自然资源局)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组织实施30种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建立健全资源档案;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对古树名木进行就地保护。(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农业农村局)

(四)实施重点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1.木兰溪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按照一环、一心、一轴、七廊、一系统的总体布局,通过治理绿心河网,以及建设木兰溪干流和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河滨水闸、智慧流域系统等,突出水资源安全保障、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文化遗产保护和水环境管理提升,促进人水和谐共生,实现安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打造木兰溪全流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及东南沿海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样板。

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林业局、水务集团

2.其他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内河整治等项目,统筹重要支流、湖库、沟渠,构建完善的水生态修复和治理系统,通过堤岸建设、污水治理、溪海水系连接生境修复等措施,构建水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网络,充分发挥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功能,增强河流湖库生态功能。开展芦溪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溪海水系连接等措施恢复生态功能。开展拉网式巡查,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加快截污纳管建设。推进玉湖、白塘湖、东阳湖等五大湖群生态保护示范工程。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全力保护好湄洲岛,重点实施岛上岸线整治修复、红树林保护、全岛绿化工程。

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林业局、水务集团

专栏4  重点流域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工程

1.木兰溪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项目覆盖木兰溪全流域,木兰溪流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33%以上,开展木兰溪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推进木兰溪流域沿线18个主要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全面整治木兰溪流域入河排污口,全面推进沿线截污纳管建设。重点开展流域治理、河道整治、河网生态治理、生态廊道建设、智慧流域系统建设等。(市推进单位: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水务集团)

2.其他水系河道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污水治理、水系连通等项目,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溪海水系连接等措施恢复生态功能。(市推进单位:市水利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

(五)建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管理支撑体系

1.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对全省、市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完善空气、地表水、海洋自动监测网。加强生态环境实验室和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科研能力。建立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监测站网体系,通过水文监测现代化技术,大力提升水文自动测验能力,实现对重要河湖断面的生态流量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并在部分河段探索水生物、河道水文特征演变监测。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

2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建立现代化生态气象保护服务体系,优化观测站网,加强岛基观测能力建设,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生态功能区的气候变化、气候承载力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生态气候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气象灾害防治能力。

牵头单位:市气象局

3.智慧林业工程。建立林业资源立体感知体系,增强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建立以林业一张图为基础的林业大数据中心,提升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开放能力。完善涵盖技术服务、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等服务的智慧林业共享平台。开展互联网+”自然保护地、林业灾害防治、国有林场等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林业核心业务协同共享。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及防灭火指挥中心建设。加强森林精细化管理,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精细化调查模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水平。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应急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

4.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配合省自然资源厅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促进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环节紧密衔接。规范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生态保护修复秩序,提升我市矿产资源保护及保障能力。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林业局

专栏5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点工程

1.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在主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建设VOCs、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站,在重要河段新建5座水质自动站,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监测实验室,更新补齐监测设备。(市推进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2.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升级改造50个气象观测站,新建1部体扫式双极化毫米波测云雷达、1部低对流层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1套大气廓线集成系统、1部微波辐射计、1套通量观测系统。(市推进单位:市气象局)

3.智慧林业工程。加强森林精细化管理,建设集实施监测、智能巡护、指挥交互的天空地一体化林业资源监测平台。实现全省林业部门信息化、智慧化保护、管理和服务。(市推进单位:市林业局)

4.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依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综合监管平台,开展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测。(市推进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重大工程建设领导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推动。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建立重大工程实施督促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指导,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各县(区、管委会)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责任,抓好本地区重大工程的组织推进,确保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要落实好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和日常监管责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机制创新。将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建立生态基金。支持通过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筹措工程建设资金。鼓励将重大工程项目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林下经济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与管理,探索重大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补偿。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三)强化要素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切实解决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的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的治理面积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鼓励各县(区、管委会)统筹多层级、多领域资金,集中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四)强化法治思维。严格执行和完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森林、海洋环境保护、河道管理、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市场监督。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和统一确权登记,实现调查监测成果数据的部门共享应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及海域保护线。

(五)强化宣传发动。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市情宣传和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将自然保护地、各类自然公园、科技馆等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主题宣传,普及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及时总结各地生态保护修复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推动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上新水平。

 

附件:莆田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附件

莆田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年限

主要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估算

(万元)

资金投入年限

责任单位

牵头部门

近期(2021-

2025)

中长期(2026-

2035)

 

总计

 

 

3857951

2334581

1523370

 

 

山地丘陵生态安全屏障重大工程

 

 

5000

2000

3000

 

 

(一)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2021-2035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万亩。

5000

2000

3000

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林业局

市水利局

海岸线生态保育带重大工程

 

 

272900

169630

103270

 

 

(一)

海湾河口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193000

138000

55000

 

 

1

兴化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

2021-2035

提升红树林系统生态功能、现有海底生态化建设、营造鸟类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宣传科普

90000

60000

30000

荔城、涵江、秀屿区政府,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

市自然资源局

2

兴化湾(平海镇段)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

2021-2035

沙滩清理及修复、黄金沙滩排洪渠整治、海堤生态化改造、滨海防护林带修复;完成三个沙滩修复、黄金沙滩排洪渠改造、海堤后侧防护林修复与建设,实施海堤生态化改造建设。

25000

20000

5000

秀屿区政府,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

市自然资源局

3

兴化湾(湄洲岛)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2021-2035

修复沙滩砂质、滩涂岸自然岸线等14.8公里,修复沙滩面积0.4平方公里,防护林和生态绿廊9.3公里,清除互花米草50亩,红树林种植300亩,牡蛎礁建设面积约0.2平方公里,海堤生态化改造4.3公里。

78000

58000

20000

湄洲岛管委会,市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

市自然资源局

(二)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21-2035

开展全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10万亩,主要开展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纵深防护林建设。

33000

16000

17000

各县(区、管委会)政府

市林业局

(三)

海洋防灾减灾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

 

 

46900

15630

31270

 

 

1

生态海堤建设工程

2021-2030

仙游、荔城、城厢、秀屿等县(区)重点海堤除险加固82公里。

46900

15630

31270

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自然资源局

市水利局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54800

23200

31600

 

 

(一)

自然保护地保护和修复

 

 

32800

16900

15900

 

 

1

自然保护地保护和修复

2021-2035

开展科研宣教和保护能力提升、重点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自然资源本底调查。

22800

6900

15900

各县(区、管委会)政府

市林业局

2

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提升

2022-2025

对仙游县1.9万亩中幼林进行抚育,对全县近三年新造的未成林造林地进行扩穴割灌除草。建设保护区科研中心、宣教中心、陈列馆、凤顶管护站建设工程,保护区森林防火建设、环境监测设施建设、保护区哨卡、水源保护等。

10000

10000

0

仙游县林业局

仙游县政府

(二)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2021-2035

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本底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2000

6300

15700

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市自然资源局、水利局

市林业局

重点流域生态廊道建设重大工程

 

 

3525251

2139751

1385500

 

 

(一)

木兰溪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2746755

1361255

1385500

 

 

1

木兰溪下游水生态综合修复与治理工程

2021-2026

治理范围425平方公里,包括绿心河网生态治理61公里,木兰溪干流生态廊道建设26公里,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建设175公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2项,水闸工程2处,智慧流域系统1套等。

299000

279000

20000

莆田市生态水系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市水利局

2

木兰溪防洪工程白塘段

2021-2025

新建堤防总长265公里,河道整治245公里,新建水闸1座。

34153

34153

0

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

市水利局

3

木兰溪防洪工程盖尾段

2021-2025

建设防洪堤两段总长1471公里,其中榜头段6.27公里,盖尾段8.44公里;新建穿堤建筑物25座;新建防汛道路12.49公里。

27195

27195

0

仙游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仙游县水利局

4

木兰溪防洪工程仙度段

2021-2025

新建防洪堤总长28.67公里,其中新建土堤长8.98公里、加高加固堤防长16.96公里;新建穿堤建筑物50座,其中水闸7座、涵闸11座,排涝及灌溉穿堤管31座。

56193

56193

0

仙游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仙游县水利局

5

莆田宁海闸及配套工程

2022-2025

建设闸室、门库、弧门支座、消能工、上下游接线护岸、控制房、管理楼、闸区文化公园等工程设施

176214

176214

0

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

市水利局

6

仙游县双溪口水库至木兰溪水系连通及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2022-2028

工程范围为仙游鲤北片区和榜头片区及双溪口水库,具体拟从双溪口水库引水向鲤北片区和榜头片区城区内河补水及相关河道生态综合整治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新建输水线路7.94km,新建生态补水管道9.73km;综合整治河道10条共计总长11.67km

37500

20000

17500

仙游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仙游县水利局

7

木兰溪流域防洪治涝提升工程

2026-2035

实施木兰溪干流防洪和提标工程,主要涉及下游三期宁海段新建堤防、盖尾至圆头大桥段河道、中岳至洋坑段右岸堤防和木兰运河工程与木兰溪上游水库扩容工程(包括蒋隔、金山、古洋、东溪、双溪口水库加高加固,新建虎爪垅水库)。

789500

89500

700000

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

8

木兰溪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2026-2035

实施一干六支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工程、南北洋河网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木兰溪河口红树林湿地建设工程。

578000

300000

278000

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

9

木兰溪水文化景观骨干节点工程

2026-2035

包括木兰溪流域水上及陆上游线建设、国清塘历史风貌保护恢复、绿心生态综合体建设、镇海堤水利风景区建设等。

749000

379000

370000

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

(二)

其他水生态综合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工程

 

 

778496

778496

0

 

 

1

仙游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2021-2025

治理中岳溪、大济溪、龙华溪等共计河长约67.8公里。

40580

40580

0

仙游县水利局

仙游县政府

2

北洋绿心十里河湖连通及综合整治工程

2021-2025

北峤沟、濠浦沟、南郊沟、柴桥头溪、莘郊沟及其支沟、延寿西溪等河道生态治理及提升,水系两岸生态提升主要实施生态亲水工程。

106800

106800

0

莆田市生态水系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荔城区政府

3

荔城区南洋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PPP工程

2021-2025

南洋水系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61.6km,沿河截污管道建设35km

244000

244000

0

荔城区水利局

荔城区政府

4

涵江区中小河流(木兰溪流域)治理项目

2021-2025

新建或加固堤防46.9公里

26350

26350

0

涵江区水利局

涵江区政府

5

涵江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PPP工程

2021-2025

工程范围包括涵江中心城区和兴涵水都片区,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

153850

153850

0

涵江区水利局

涵江区政府

6

莆田市秀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笏石溪河道综合整治PPP项目

2021-2025

包含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笏石溪综合整治工程两个子项目,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全区7个镇147个行政村(社区)的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及污水提升工程;笏石溪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含河道护岸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景观绿化工程。

147600

147600

0

秀屿区住建局

秀屿区政府

7

秀屿区土海周边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

2021-2025

包括土海湖体及环湖综合整治工程、土海左岸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和土海右岸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共涉及整治河道及支流共57.0km,清淤方量21m,护岸133km,新挖连通沟2948.4m,土海湖底清淤1405亩等

22044

22044

0

秀屿区水利局

秀屿区政府

8

湄洲岛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2021-2025

主要建设安全生态蓄水补水、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河湖管护、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以及景观人文等

37272

37272

0

湄洲岛管委会

湄洲岛管委会

 

 

 

收藏】 【打印
主办单位:莆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方式:0594-2382311 维护单位:莆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荔城中大道2169号1号楼6层
网站标识码:3503000019 闽ICP备09002804号-1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

闽公网安备 35030002001099号